TOP

管窺國學二三事 / 文・熊羿  2020/06/24

談起「國學」,許多人在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印象可能是「博大精深」、「包羅萬象」。不過,如果想要具體而微,簡單扼要地在幾分鐘之內談一談什麼是國學的時候,似乎就覺得一時語塞,那種感覺彷彿面對滿漢全席、山珍海味一樣,因為太過豐富了而不知道從何下手。對於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來說,想要三言兩語說清楚箇中內涵,確實如同「以管窺天」、「以蠡測海」一般,只能觸及皮毛,甚至,連皮毛都無法觸及,只能觸及皮毛上的塵埃。誠然,國學不可能用三言兩語說清楚,但是後學在這邊妄圖另闢蹊徑,欲藉三個切入點,分享一點點粗淺到不能再粗淺的看法,提供大家參考。

亞洲研究院學會

理事長 范安妮與熊羿老師合影 一、為什麼要學國學? 首先,每個人都會有的疑問是:我們為什麼要學國學?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需要先簡單說一下什麼是「國學」。國學,就是祖先的經驗累積起來的各種歷史紀錄與經書典籍,套用現在的話,就是資料庫。中華⺠族擁有五千年歷史的龐大資料庫,濃縮成四大類,就是經、史、子、集。但是,這裡面有一個問題需要思考。這些古書都是在古代寫成,少說一、兩百年,久一點更有四、五百年,而影響最深的儒釋道經典,大多都是兩、三千年前寫成的書,這麼久以前的書,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閱讀的價值嗎? 臺灣近代著名的國學大師愛新覺羅・毓鋆先生,人稱「毓老師」,為清朝宗室遺 族,在臺灣講國學六十多年,創辦了「奉元書院」,前前後後教過兩萬多名學生, 影響臺灣一整代各行各業的菁英。曾經有一位學生問毓老師說:「老師,請問您講 的經典都是古書,為什麼我們要讀古書?這些古人寫的東⻄,在今天的社會還有用 嗎?」毓老師回答:「書有古今,但是智慧沒有古今。讀古書的目的就是要以古人 的智慧來啟發今人的智慧。」我覺得這句話非常精要地說明了學習國學的意義。試 想,兩千多年前寫成的《孫子兵法》,被現在美國⻄點軍校選為必讀兵書,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,難道不能為今人所用?因此,學習國學的意義,就在於吸收古人的 智慧、汲取古人的經驗,作為指引我們生存的明燈。

亞洲研究院學會

二、國學傳播的場域 根據我的觀察與理解,自古以來,國學,或者說中華傳統經典的傳授,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場域,也可說是三大系統,我將之稱為三個「院」。 首先是「學院」:就是各種學校或官方的教育系統,古時有太學,現在有大學。在學院當中,主要著􏰀重在知識傳播、理論研究,是對於純哲理、純思辨的深挖與探 討。這是普遍觀念上最「正規」的教育系統,優點是有紮實的學術研究與邏輯辯證 的訓練。總括來說,就是「皓首窮經,鑽研學理」。 其次是「書院」:是一種中國特有的、有別於體制之外的教育系統。書院教育,大 致分成兩個面向,「對內」和「對外」。對內,􏰀是對生命的追求,下功夫在變化 氣質、修身養性、靈性提升,其指導原則就是《大學》所謂的「定靜安慮得」、「格 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」;對外,最􏰀要的是對現實社會的關心,主張要學以致用, 這個「用」就是要能夠影響社會國家,以前人說「通經致用」、「經世濟⺠」,也 就是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。明朝大儒顧憲成在東林書院提了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,「風聲雨聲讀書聲,聲聲入耳。家事國事天下事,事事關心。」這副對 聯很傳神地說明了書院教育的特色,就在於「經世濟⺠」,對現實社會的關懷。 其三是「寺院」:這裡所謂的「寺院」包含佛教與道教的寺院,尤其漢傳佛教在傳統上特別強調「儒佛並弘」,修行先從儒家的經典開始,先學做人,後學做佛。在寺院當中研究的國學,更加偏􏰀重對內在的涵養,特別強調修身養性、變化氣質以及提升心靈的境界。這是一種前行的功夫,在正式修習超越世俗的佛道法門之前,先奠定良好的人間根基。在《六祖壇經》中說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佛法的基礎,就是世間法,如果連「人」都做不好,又怎能成「佛」?《中庸》說:「天命之謂『性』,率性之謂『道』,修道之謂『教』。『道』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非道也。」可見,儒佛的觀念有相通之處,認為修行不能離開生活。 以上根據我多年對於國學的接觸與理解,簡單歸納出傳統社會國學傳播的場域,可以大致分為這三大系統,這三者在國學傳承上各有特色,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。

亞洲研究院學會

三、國學的博大精深 關於這個問題,我想引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,國學到底是怎麼樣「博大精深」!在《韓詩外傳》中,記載了一段齊景公與孔子的學生子貢的對話,非常有意思。首先,齊景公問子貢:「請問先生跟誰求學?」子貢回答:「魯國的孔子,字 仲尼。」景公好奇道:「那仲尼先生賢能不賢能呢?」子貢回答:「我的老師是才 德兼備的聖人啊,豈止是一般的賢能而已。」景公聽著就笑了,有點不相信地問:「那尊師是怎麼個『聖』法呢?」子貢回答:「我不知道。」景公一聽有些不悅, 說:「你剛才說他是聖人,現在又說不知道,這是在戲弄我嗎?」子貢回答:「我 不是戲言。我每天頭上頂著天,我卻不知道天有多高啊!我每天腳下踩著地,我卻不知道地有多厚啊!我跟我的老師求學,就好像口渴了我拿起一個勺子去江海裡面 舀一勺水來喝,喝飽就不渴了,又怎能知道江海有多深呢?」景公聽了,仍有些懷 疑,問道:「先生這樣稱讚您的老師,難道不會太過誇張嗎?」子貢說:「一點也不會!我稱讚我的老師,就好像我捧著一把土,放到泰山上面,泰山並沒有因此而變高;我批評我的老師,就好像我從泰山上面挖了一把土下來,泰山也沒有因此而變矮。所以說,我對家師的稱讚一點都不誇張啊!」 這段對話,子貢藉著他活潑生動的口才,別出心裁地稱讚了他的老師孔子的學問有多麼廣博。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很形象地了解,其實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國學,也是這麼博大精深,有非常豐富的寶藏可以挖掘。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這個寶藏庫之中,但是我們卻沒有發現。試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比如「學」這個字,上面中間是「爻」,代表「紋路」,「紋路」就是「紋理」,也就是「道理」,同時「爻」 也是指古人占卜時的「紋理」,也就是指天人之間的道理,而在「爻」左右兩邊的 是兩隻「手」,兩隻手下面的「冖」,也就是「蒙」,代表著「蒙昧無知」, 「子」就是小孩,所以結合起來看「學」這個字的涵義就是:父母老師手把手教導 小孩,去除他的蒙昧無知,讓他懂得天人之間的道理。這就是為什麼傳統教育小孩 叫做「破蒙」、「開蒙」,現代又叫做「啟蒙」,而給小孩讀的教材叫做「蒙學」。 簡單的一個字,卻蘊含著十分深刻的生命思考和哲理,正所謂「百姓日用而不 察」,我們每天都在使用,卻不知道有這麼深刻的意涵。由此可見中華傳統文化真 的是博大精深。 以上,是我結合多年來對於國學領域的接觸與理解,從三個面向切入,試圖對國學的內涵與精神,很膚淺地歸納出一點點見解,野人獻曝一番,亦期雅正之士,不吝賜教。

亞洲研究院學會

亞洲研究院學會

熊羿簡介 - 熊羿,字道一。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,曾任美國洛杉磯西來大學ESL英語講師、臺北Tutor ABC英語講師、慧炬雜誌社活動企劃、臺灣大學奉元社講師。現為奉元書院秘書長、果庭書院理事長。 成長於書香世家,祖父與父親皆為大學中文系教授。受父、祖影響,耳濡目染,幼年時期即開始誦讀四書五經、《弟子規》、《三字經》、唐詩宋詞等蒙學書籍,在奠定國學基礎的同時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成年後,在家學「經史合參」方法的引導下,開始接觸《東萊博議》、《毛宗崗評三國演義》與唐宋八家文集,學習古人的創意思維與創作方法,進而研讀《史記》、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與《韓非》等書。 長年從事國學推廣工作,以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為職志,致力於將國學經典的教學現代化、創新化、生活化與遊戲化,提倡系統式學習法與互動式教學法,將經典智慧融入現代生活。深信閱讀國學經典的最大作用,就是將古人的智慧,轉化為今人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