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天下第一笛鄭正華大師笛音有感——容乃公
《百鳥朝鳳》就是流傳在山東、安徽、河南、河北等地的嗩吶曲子,這首曲子的旋律熱烈歡快,中間可以隨意發揮,用嗩吶模仿各種鳥叫聲,充分地表現了大自然生氣勃勃的景象。
我想嗩吶迷人就在這裡. 不過南方的笛子吹得好的, 可能不止有百鳥之好, 而是千萬鳥群在天齊飛. 我在溫哥華市場聽過鄭正華的笛子,當時真有如整個市場的屋頂全是鳥飛,曾為其技歎服不止.
京劇有員吶腔.余叔岩岩入門, 和一種叫嗩吶腔有關. 那時有個叫李順亭號大李五,嗓左音高,專長嗩吶腔,能老生戲極多,有戲包袱之稱。余叔岩倒嗓時甚窮困,多賴其岳父陳德霖周濟,助其學戲。叔岩極好學,凡老輩及與譚鑫培配角下手場面,無不虛心請教。嗓音恢復後,組班演唱,禮聘順亭入班,專與其學戲,故叔岩能老生戲甚多也。
所以有下面描寫的詩句:
嗓高專唱嗩吶腔,更多腹笥不尋常。
堪誇好學陳家婿,禮聘班中做戲囊。
中國的傳統樂器也分南北。北人吹嗩吶,嗩吶是在天上跑的,吹的時候頭往上揚,扭脖聳肩,直抒胸臆,造成把曲調送上去的動勢。所以嗩吶聲可以跨過黃河,飛越崇山,黃土地黑土地的,有輻射力穿透力。南人吹簫,簫是遊走的,吹的時候要靜如處子,低頭瞇眼,緩吐長音,隱隱約約,如泣如訴,似有似無,餘音繞樑而三日不絕,有一種底韻。
徐文長的《南詞敘錄》說:
南之不如北有宮調,固也;然南有高處,四聲是也。北雖合律,而止於三聲,非復中原先代之正,周德清區區詳訂,不過為胡人傳譜,乃曰《中原音韻》,夏蟲、井蛙之見耳!
台灣的北管戲,包含了明末清初許多盛行的聲腔,其中「四平戲」為弋陽腔系統,「亂彈戲」以及皮黃腔系統、吹撥腔系統. 在這北方系統中, 嗩吶被用到很多, 現今野台戲班樂隊有文場二人,即一把殼仔弦再加上另一彈撥類樂器,同時兩人都需間吹嗩吶。
台灣的歌仔戲最主要是女角的哭調.
許多傳統戲中,平和場面一般唱 [ 三五七 ];矛盾沖激烈場面,則唱 [ 二凡 ]。兩者相輔相成。專用到嗩吶的 [ 三五七 ] 稱為 [ 還魂三五七用嗩吶伴奏, 稱為梅花三五七. 這是從紹興戲的三五七來的. 提到紹興戲, 不免要想到魯迅朝花夕拾裡的無常.
鄭振華大師的笛子吹台灣民歌詞:
嘿嘿嘿嘟 一隻鳥仔哮救救咧 嘿呵
哮到三更一半瞑 找無巢 呵嘿呵
嘿嘿嘿嘟 什麼人仔共阮弄破這個巢都呢
乎阮掠著不放伊甘休 呵嘿呵
據傳,今天我們所唱的「一隻鳥仔哮救救」這首歌曲是日據初期一首 口耳相傳的民謠。歌詞以「覆巢之下無完卵」來暗喻日本的野蠻霸道 ,活生生見證了殖民歲月中,臺灣人的憤怒和無奈。因此,這首歌可 說是臺灣民謠中,最具歷史意義的歌曲。乃公以為這個調子很可能是從歌仔戲哭調來的。其最早來原應該是南曲。今由鄭大師重新以笛子演繹,更令人對南曲之美有另一番感受。